历史上有很多“人掩其书”者,比如贺知章、李白,世人只知其擅长诗文,却不知他们也是草书大家。而明代王阳明更是如此,他被称为“圣人”,阳明心学更是无人不知,但就像徐渭所说那样:“古人论右军(王羲之)以书掩其人,新建(王阳明)先生乃不然,以人掩其书。” 图片 徐渭进一步点评王阳明的字:“观其墨迹,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,使其人少亚于书,则书已传矣。”有龙蟠凤翥之气势,凡夫俗子根本比不了。而且,他还将心法与笔法融合,为晚明狂草之风开了先河。 图片 王阳明作为王羲之的后裔,传承家学,幼年时便能写一手好字...
历史上有很多“人掩其书”者,比如贺知章、李白,世人只知其擅长诗文,却不知他们也是草书大家。而明代王阳明更是如此,他被称为“圣人”,阳明心学更是无人不知,但就像徐渭所说那样:“古人论右军(王羲之)以书掩其人,新建(王阳明)先生乃不然,以人掩其书。”
图片
徐渭进一步点评王阳明的字:“观其墨迹,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,使其人少亚于书,则书已传矣。”有龙蟠凤翥之气势,凡夫俗子根本比不了。而且,他还将心法与笔法融合,为晚明狂草之风开了先河。
图片
王阳明作为王羲之的后裔,传承家学,幼年时便能写一手好字,在父亲王华的指点下,他遍临古帖,尤其对二王、张旭、怀素、米芾、赵孟頫诸家笔法最为熟稔,做到了落笔即见法度,从容自若,随心所欲而不逾矩。
图片
王阳明传世书法不多,而有一部作品被誉为其“脱胎换骨之作”,这便是《象祠记》,学界认为这部作品标志着王阳明“龙场悟道”的结束。《象祠记》写于明正德三年(1508年),当时他被贬至贵州龙场,受彝族土司安贵荣的邀请,为象祠写下了这篇纪文。
图片
《象祠记》文书双绝,内容深奥而有哲理,书法纵逸潇洒、气势恢宏,启功盛赞:“文成道学功业千秋典型,而草法超逸,不让文祝诸名家,《象祠记卷》尤真迹中之精品!”此作全卷纵约31厘米、横超过7米,洋洋洒洒百余行、1000余字,字径大小不一,在3至8厘米之间。
图片
此作以张旭《李青莲序》、怀素《自叙帖》笔法为基础,又有所突破,笔画、结字、章法更具动势,须臾万变,不愧是“圣人”手笔,凡夫俗子根本写不出来,即使是旭俗二“草圣”,也在气势上败了一筹。
图片
《象祠记》起笔多露锋直入,收笔处骤提空抢,中侧锋自然切换,笔画中段因手腕翻转出现“屋漏痕”般的涩劲,刚柔对比、动静相济。牵丝映带随势而生,笔势自然流转。结字欹侧险绝,字形大小悬殊,虽有左高右低、上轻下重等安排,但重心不倒。
图片
墨法浓枯变化自然,善用墨色传递文辞意境,无刻意调墨的痕迹。章法疏朗跌宕、气韵流动,纵有行、横无列,形成虚实相生的节奏。王阳明《象祠记》珍贵在于它看似狂放的线条里,暗藏理性,技法、气韵、格调兼备,好好临摹不仅可以学到晋唐宋元明草法,还能提高草书的品位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